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哲学系教务办公室对上一轮选修《中国哲学》课程的2020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该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下为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反馈:

反馈一:牟宗三先生曾将魏晋玄学称为“中华文化生命之歧出”,长达七八百年的歧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生命容量之弘大与深远,而宋明理学则在理解、汲取、反省异质性文化后回归到文化生命自身,此即“大开”后的“大合”。在中西交流互动愈发频繁且深入的背景之下,我们更需要在开放的姿态、在比较的视野之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新的大开大合,因此我们要常常回顾我们的文化传统,常常思考新的异质性文化给了我们什么、又能给我们什么。在《中国哲学》的课程学习中,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与发展脉络,在对文化的理解中达致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自信,如此才能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反馈二:《中国哲学》课程由郑开、孟庆楠和杨立华老师开设,分别介绍先秦哲学、汉魏哲学和宋明理学,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彩纷呈的璀璨画卷。郑老师知识渊博、出口成章,在他的讲授中,我们得以全面地了解孔孟老庄的核心思想,把握百家争鸣的历史脉络,为日后的学习厚植了理论根基;孟老师思路清晰、亲和儒雅,在他的言传中,雄浑壮阔的汉皇气象和精妙幽玄的魏晋清风相得益彰,将中国哲学史的风云际会悉数呈现;杨老师着重围绕“宋明理学”这一中国哲学思想嬗变的“巅峰”作集中阐发,韩愈、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罗钦顺……历代大儒的哲思理趣令我们深深叹服,深笃不移的文化自信在心中生生不息。经过三位老师的《中国哲学》课程训练,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初心使命,立志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反馈三:在《中国哲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从先秦到明清几千年来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分析他们思想的深刻内涵。我们通过了解这些影响国人几千年的思想,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我们可以从各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通过阅读儒家经典养成修齐治平的道德追求,通过研读道家著述体会道高物外的精神境界。从中,我们能领略到中国哲学深刻的洞见和独具的美感,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增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反馈四:《中国哲学》:“无”是什么?“有”是什么?“无”和“有”是对立的吗?面对这一系列听起来简单实则意蕴深刻的中国哲学名词,我总会俏皮地感叹“一开始我有多懵,后来我就有多喜欢”。《中国哲学》课程总是给我精神的涤荡,在老子的道德之意中,在儒学历经孔孟董等的发展历程中,在老师儒雅耐心的讲授中,在助教带领下扎实地阅读哲学家哲学文本时,我仿佛回到千百年前那个文化荟萃各有特色的时代,感受来自中国古代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考,感受思想中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自己与身边同学日益生长的迫切的想要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激情,感受它跨越千百年依然能够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含蓄隽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