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传播理论与方法
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思政课程以基层传播为核心,讲授基层传播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案例实践。基层传播是指发生在基层空间里的传播行为,是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变革过程中形成的新闻传播理念。借助基层化的媒介进行基层动员和社会建设,如黑板报、宣传栏、歌咏比赛、广场舞、公共卫生教育、垃圾分类宣传等都属于基层传播。相比社区传播,基层传播更符合中国本土的实践,一方面基层治理、基层建设是中国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化、传播是基层治理的中介和形式,尤其是像中国这种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传播媒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经济、社会领域。基层传播起源于根据地时期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战争动员和文化建设。在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背景下,根据地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借助黑板报、门板报、壁报、标语等简便的媒介形态,深入基层对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普通群众不仅是这些基层媒介的阅读者,也是创作主体。正是这些扎根于基层单位的各种文化传播手段,使得非现代的、非都市的主体在战争中完成文化启蒙,从愚昧的、落后的状态变成理性化的、有行动力的主体。如果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基层传播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改造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群众动员的文化形态,也是第三世界、欠发达地区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历史经验。本课程通过基层传播与社区传播、基层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对话,建立基层传播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和西方的基层传播的典型案例,确立基层传播的社会实践维度。
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
本思政课程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用到新闻传播教学中,围绕基层传播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实践,来总结中国基层文化治理和社会建设的经验。基层传播是研究基层空间里的传播行为,是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基层治理为基础,探究传播参与基层实践的中国经验。基层传播不仅考察信息扩散到基层的过程,而且反思媒体、媒介在基层发挥的社会功能。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基层传播是一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基于20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战争动员和文化建设,强调传播媒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经济、社会领域,这是一种中国的特殊经验,值得总结和发扬。由于中国是落后的欠发达国家,缺乏现代技术和资本禀赋,基层传播是一种低成本、低技术依赖的动员、组织和改造基层的方法。基层传播的制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组织的力量深入基层社会,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现基层的现代化,用基层传播来总结和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进行宣传、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极端重要性,基层传播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为核心的传播实践,借助黑板报、门板报、壁报、标语等简便的媒介形态,深入基层对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普通群众不仅是这些基层媒介的阅读者,也是创作主体。基层传播不仅解决信息交流从中心/城市向边缘/乡村的扩散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现代化的理论、价值镶嵌进基层社会,让群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传播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用文化、传播的方式来宣传,比如下乡干部、下乡文艺工作者、知识青年、邮递员、电影放映员、赤脚医生、代课老师、基层通讯员、技术员等是来自于基层、服务基层的科技、医疗、文化工作者,这就是基层传播的主体和治理经验。本思政课程一方面从理论角度阐释基层传播的概念,另一方面以具体的基层传播的案例,如广电制度、基层宣传员等,来呈现基层传播是一种服务于人民、人民主体的传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