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团队

周路群 物理学院 副教授

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7年入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来,一直从事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搭建了两套教学仪器设备,非线性对流斑图实验仪和法拉第斑图实验仪器。非线性对流斑图实验仪获专利一项,2012年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荣获教学仪器评比一等奖,2014年在第三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选及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套仪器已应用于近代物理实验课程中,其实验内容讲义收录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近代物理实验》第四版教材中,扩充了原有课程知识框架。法拉第斑图实验仪器在2018年开始被应用于“综合物理实验”课程中,在《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这个实验的学生研究论文四篇。 2016年获赵凯华教学突出贡献奖。 2010年至2018年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7年入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来,一直从事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搭建了两套教学仪器设备,非线性对流斑图实验仪和法拉第斑图实验仪器。非线性对流斑图实验仪获专利一项,2012年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荣获教学仪器评比一等奖,2014年在第三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选及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套仪器已应用于近代物理实验课程中,其实验内容讲义收录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近代物理实验》第四版教材中,扩充了原有课程知识框架。法拉第斑图实验仪器在2018年开始被应用于“综合物理实验”课程中,在《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这个实验的学生研究论文四篇。 2016年获赵凯华教学突出贡献奖。 2010年至2018年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秘书长。

展开

蒋莹莹 物理学院 副教授

2005年至今在北大物理学院从事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现任近代物理实验课主讲教师. 科研方向为超快激光光谱学, 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5年至今负责近代物理实验课教学管理和建设工作. 参与了《近代物理实验》第四版教材的编写. 利用北大修购项目,更新改造了经典的塞曼效应实验装置、新建了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与非线性光学实验项目. 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和正大教师奖.

2005年至今在北大物理学院从事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现任近代物理实验课主讲教师. 科研方向为超快激光光谱学, 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5年至今负责近代物理实验课教学管理和建设工作. 参与了《近代物理实验》第四版教材的编写. 利用北大修购项目,更新改造了经典的塞曼效应实验装置、新建了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与非线性光学实验项目. 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和正大教师奖.

展开

荀坤 物理学院 副教授

1999年至今在北大物理学院从事近代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和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现任近代物理实验课主讲教师. 科研方向为磁学和表面物理,参与过多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至2010年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研究会秘书长。 参与了《近代物理实验》第三版和《基础物理实验》教材的编写,负责了《近代物理实验(第四版)》的编写(第二作者). 推动了“近代物理实验课小班导师制”改革项目,完善了课程章程和细则以实施规范的实验记录和实验论文要求. 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安泰优秀教师奖、正大优秀奖. 担任过国际和亚州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领队.

1999年至今在北大物理学院从事近代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和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现任近代物理实验课主讲教师. 科研方向为磁学和表面物理,参与过多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至2010年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研究会秘书长。 参与了《近代物理实验》第三版和《基础物理实验》教材的编写,负责了《近代物理实验(第四版)》的编写(第二作者). 推动了“近代物理实验课小班导师制”改革项目,完善了课程章程和细则以实施规范的实验记录和实验论文要求. 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安泰优秀教师奖、正大优秀奖. 担任过国际和亚州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领队.

展开

冉书能 物理学院 工程师

2008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同年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参加教学辅助工作,负责近代实验教学设备的日常维护。同时参与实验设备更新和新实验搭建工作。截至到今,参与了变温肖特基势垒测试仪搭建,该设备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仪器评比二等奖。参与了班图新实验的搭建,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实验技术成果奖校级二等奖,同时还分别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和第三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比一等奖。参与硅漂移探测器改造并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校级三等奖。期间参与的发明专利有3项,物理实验杂志文章有3篇。

2008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同年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参加教学辅助工作,负责近代实验教学设备的日常维护。同时参与实验设备更新和新实验搭建工作。截至到今,参与了变温肖特基势垒测试仪搭建,该设备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仪器评比二等奖。参与了班图新实验的搭建,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实验技术成果奖校级二等奖,同时还分别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和第三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比一等奖。参与硅漂移探测器改造并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实验技术成果奖校级三等奖。期间参与的发明专利有3项,物理实验杂志文章有3篇。

展开

贾春燕 物理学院 高级工程师

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近代物理实验室从事实验技术和辅助教学工作, 曾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2020年获北京大学曾宪梓优秀教学奖。合作制作的热对流斑图实验仪获全国教学仪器评比一等奖。更新制作的变温肖特基势垒测试仪和高温MgB2相变实验仪获二等奖。变温肖特基势垒测试仪获北京大学实验技术一等奖。

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近代物理实验室从事实验技术和辅助教学工作, 曾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2020年获北京大学曾宪梓优秀教学奖。合作制作的热对流斑图实验仪获全国教学仪器评比一等奖。更新制作的变温肖特基势垒测试仪和高温MgB2相变实验仪获二等奖。变温肖特基势垒测试仪获北京大学实验技术一等奖。

展开

季航 物理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6 年起,从事近代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曾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北京大学安泰优秀教师奖。现为近代物理实验主讲人。近年来的科研方向为微流技术。近年来承担的科研课题主要有:基金委重点课题“微流的物性与流动规律”、基金委国际合作“微流体科学技术研究” 等。

博士生导师。1996 年起,从事近代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曾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北京大学安泰优秀教师奖。现为近代物理实验主讲人。近年来的科研方向为微流技术。近年来承担的科研课题主要有:基金委重点课题“微流的物性与流动规律”、基金委国际合作“微流体科学技术研究” 等。

李智 物理学院 教授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普通物理实验、前沿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I并行课程)教学工作。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秘书长等。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实验技术成果奖、正大教师奖、张文新教育奖教金等。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普通物理实验、前沿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II并行课程)教学工作。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秘书长等。曾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实验技术成果奖、正大教师奖、张文新教育奖教金等。

薛建明 物理学院 教授

在物理学院开设“近代物理实验”、“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物理中应用”等课程,曾获得北京大学曾宪梓奖教金等。长期从事载能粒子束在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近三十项国家科研项目,在Nat. Comm.、Nano Energy、Appl. Phys. Lett.、ACS Nano等期刊发表超过150篇学术论文,引用超过5000次。

在物理学院开设“近代物理实验”、“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物理中应用”等课程,曾获得北京大学曾宪梓奖教金等。长期从事载能粒子束在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近三十项国家科研项目,在Nat. Comm.、Nano Energy、Appl. Phys. Lett.、ACS Nano等期刊发表超过150篇学术论文,引用超过5000次。

展开

杜红林 物理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1年10月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应昌院士课题组做博士后,2003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主要研究磁学与磁性材料,以及晶体结构、磁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承担过多项国家课题。培养本科生数十名,硕士生九名,博士生三名。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上百篇。

博士生导师。2001年10月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应昌院士课题组做博士后,2003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主要研究磁学与磁性材料,以及晶体结构、磁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承担过多项国家课题。培养本科生数十名,硕士生九名,博士生三名。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上百篇。

吴孝松 物理学院 长聘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从事低维电子体系在低温强磁场下的量子输运行为实验研究,并探索对这些行为进行量子调控的手段。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二维磁性材料、二维超导材料,以及拓扑材料的新奇量子输运性质。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PRL等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开设“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等课程。

博士生导师。从事低维电子体系在低温强磁场下的量子输运行为实验研究,并探索对这些行为进行量子调控的手段。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二维磁性材料、二维超导材料,以及拓扑材料的新奇量子输运性质。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PRL等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开设“近代物理实验”、“材料物理”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