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团队

穆良柱 物理学院 教学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学教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99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2000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普物教学中心教师至今。主要从事普物教学工作,长期讲授热学、普通物理、演示物理学、光学演示实验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为物理认知规律等,独立提出了ETA物理认知模型,发展出ETA物理教学法和学习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学教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99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2000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普物教学中心教师至今。主要从事普物教学工作,长期讲授热学、普通物理、演示物理学、光学演示实验等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为物理认知规律等,独立提出了ETA物理认知模型,发展出ETA物理教学法和学习法。

展开

欧阳颀 物理学院 教授,院士

欧阳颀,北京大学教授,非线性科学与生物物理学家。195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安徽天长。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9年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及物理生物交叉科学研究。在非线性动力学实验研究中首次发现二维图灵斑图,证实了图灵在1952年提出的斑图形成机制;发现了一系列螺旋波失稳现象并对其机理作出理论解释;将非线性科学方法运用于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在对酵母菌细胞周期网络的研究中发现重要的动力学特征;通过对果蝇体节极性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生物调控网络的功能、动力学性质与拓扑结构之间存在强关联;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触点式生物开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欧阳颀,北京大学教授,非线性科学与生物物理学家。195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安徽天长。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9年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及物理生物交叉科学研究。在非线性动力学实验研究中首次发现二维图灵斑图,证实了图灵在1952年提出的斑图形成机制;发现了一系列螺旋波失稳现象并对其机理作出理论解释;将非线性科学方法运用于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在对酵母菌细胞周期网络的研究中发现重要的动力学特征;通过对果蝇体节极性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生物调控网络的功能、动力学性质与拓扑结构之间存在强关联;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触点式生物开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展开

刘玉鑫 物理学院 教授

刘玉鑫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专业与专长:原子核理论、强相互作用系统相变、致密天体的结构和性质、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计算物理。

刘玉鑫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专业与专长:原子核理论、强相互作用系统相变、致密天体的结构和性质、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计算物理。

高原宁 物理学院 教授,院士

高原宁,男,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3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原宁,男,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3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全海涛 物理学院 教授

全海涛 物理学院 教授

全海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2002年在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9月—2012年12月分别在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12月加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年12月获得长聘职位,同时晋升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和量子物理的基本问题。迄今为止共发表40多篇论文,总共获得3200多次引用(来自Google scholar)。先后获得过的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

全海涛 物理学院 教授

全海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2002年在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9月—2012年12月分别在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12月加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年12月获得长聘职位,同时晋升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统计物理和量子物理的基本问题。迄今为止共发表40多篇论文,总共获得3200多次引用(来自Google scholar)。先后获得过的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

展开

曲波 物理学院 副教授

曲波,北京大学博士(2008年,硕博连读)。现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估专家。曲波课题组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子学,长期致力于先进光电功能材料物理特性及其器件性能研究(诸如:太阳能电池,OLED新型发光与显示等)。该研究方向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毕业研究生在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就业前景广阔。

曲波,北京大学博士(2008年,硕博连读)。现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估专家。曲波课题组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子学,长期致力于先进光电功能材料物理特性及其器件性能研究(诸如:太阳能电池,OLED新型发光与显示等)。该研究方向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毕业研究生在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就业前景广阔。

展开

张海君 物理学院 工程师

张海君,女,汉族,1980年6月出生于河南南阳,北京大学普通物理教学中心工程师。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所硕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及实验技术研究。

张海君,女,汉族,1980年6月出生于河南南阳,北京大学普通物理教学中心工程师。200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所硕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及实验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