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也对学生们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相关资料来自于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结课后学生们的反馈。

1658819894021.png

1658819907641.png

1658819919003.png

5a. 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对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尊重对象,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取代对象的现实情况”

“在学期之前,我认为社会工作价值理论是很宏观的理论,很难与现实生活把握核心内容。可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这个理论是也涉及到微观层面的社会福利工作,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社区、养老、福利等等。”

“认识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强调施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平等,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别人帮助时,也不应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二是社会工作强调受助者的自决,即自我决定,让我能够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有关助人自助的部分对我影响很大,影响了我对“帮助”这个概念的理解,从而理解了社会工作不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成为美好的“

“即使我不会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对于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是有所帮助的,它改善了我对人性的看法,使我对不同的人有更强的包容性,并且以追求社会公义为更宏大的目标,这对于任何职业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例如社工强调对服务对象的理解接纳原则,帮助我们在生活交往中从其他人立场出发,尝试理解他人行动的逻辑或动因而不做预先的价值判断。帮助我们更好处理人际关系”。

“看待弱势群体和方式吧,比如对待贫困户,要真正实现对他们的帮助,应该是助人自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另一方面,还有优势视角的影响,可能在面对一些困难情况时,优势视角能让我看到困境中或者是自身的积极的一方面”

“在遇到一些伦理问题时,除了以普通个人的视角去考虑,还会代入社会工作者的视角;会关注一些社工相关的公众号及其推出的文章;一些自己比较认可的价值伦理会被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和行动,如对生命的肯定、助人自助等”

“虽然可能没有机会成为社会工作者,但是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采访和影视制作中也肩负着社会责任,社会工作伦理的学习为我日后在进行采访和拍摄工作与被采访者的互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首先是利他主义的观念影响。虽然平时没有机会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工作中,但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更加有意识地考虑他人利益和感受,抱有更多同理心去体察社会,能帮助人的时候就尽力帮助他人。除此之外,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中涉及到的“自决”和“保密”原则也能够让我在平常的关系处理中更加保护他人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学的道德认识有所深化。此前有时候会困惑社会学面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时究竟能做什么、该抱持怎样的价值观点,是否能真正做到完全客观,而这客观又是否可欲。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无疑提供了一个救赎的窗口和路径”。

“让我在助人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体系化、科学性的意识,也让我更多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思考生活中的福利、政策问题,更让我对社会事件中许多伦理、价值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也让我对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有了更加多面、内部化、避免一刀下定论的辩证思考”。

“社工概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关怀弱势群体”这个愿景的复杂性,要考虑工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强加给对方,当对方处于儿童、残障等认知能力并不完全的状态下,对方的自由意志和作为社工的帮助意识就需要取得一个很艰难的平衡,原则是要为对方“附能”,这个推广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是成立的。而且社工也有情感竭耗的问题,也会畏缩和无力,帮助我反思了疫情时期做武汉志愿者的经历,当时自己的情绪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过度的情感卷入也其实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可以说这些困难和复杂性所在,正是社会工作有必要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案主自决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有其价值。我们更应该关注研究对象的各种知识,逻辑,价值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套到自己的固有理念上”

“社会工作倡导的尊重、助人自助、相信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改变、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价值观改变了我传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我开始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互相帮助、和谐相处,改善了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促使我主动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与实践”。

“待人处事方面,更容易用一种优势视角看待他人,会充分认识并发掘对方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也更加尊重身边人尤其是亲人朋友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会在干预前充分搜集促使他这样决定的信息,表达理解再提出建议”。

“虽然以后可能不会真正从事社会工作,但是它指导了我的日常生活:对待陌生人,我可以采取一种较为开放、温和的态度,对他人抱有信心和期待;而对待向我寻求帮助的朋友,我有了一些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坚持的原则,比如不伤害对方,为对方保守秘密,在遇到伦理困境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社会工作学到的专业知识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此外,我对社会工作者也产生了更多了解、尊敬与亲近感”。

“对于各种弱势群体有了新的思考。对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有了新的看法”。

“比如服务对象自我决定等价值伦理观念,让我在与人交往,以及参与支教活动和给县城里的小朋友写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聆听对方的想法,尊重对方的观点”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学习了社会工作概论以后,我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助人活动中,并将社会工作价值伦理运用到实践中。这学期我参加了美丽中国举办的与西部乡村小学生的书信往来志愿活动,每周与小朋友通信一次。在通信往来中,我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尊重对方的情绪,并适当引导她与自己的同学和家人沟通交流,教会她与人沟通的技巧。我还主动与她的家人、老师沟通,了解到她的家庭困难,促进双方有效沟通和解,化解了困扰一个家庭的隔阂问题。这次志愿经历也算是我贯彻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及价值伦理的一次实践,今后我会持续将助人、尊重、同理心、责任感等价值观贯彻下去。除了具体的助人活动以外,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观察中也会思考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在遇到一些社会新闻、阅读到一些文献和书籍,日常碰到道德困境时,我都会思考当事人违背/坚持了哪些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我个人、社会工作行业以及整个社会能够从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和反思。感谢社会工作概论的学习,让我认识世界多了一种视角”。

“一方面,让我对不同的观念、不同生活状态与生活选择有了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将其视为应该尊重的对象;另一方面,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更多地去看到人们自身的潜能,看到更多积极向上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方向相吻合,特别是助人自助的观念对我个人的处事与社会交往有一定的启发”

“①社会工作的很多价值伦理跟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伦理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是一种强化和提醒;②学习如何处理伦理的冲突”;

“变得对弱势群体更具有同理心,抛弃了以前“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的家长式思想”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原理是“助人自助”,讲究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帮助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对社会工作的学习,我了解到,帮助人并不仅仅只是一腔热血,还需要尊重,平等对待被帮助人。这启示我,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或者做志愿时,要做的并不是单纯给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引导受助者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才能真正的改善他的生活。另外,在与人相处方面社会工作也给我很大启示,即使不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语境中,我们也要尊重他人,助人自助,也是在助自己。面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也不可过度埋怨自己,而是要理性地分析原因,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1. 请具体谈谈你在学习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及相关内容后的收获

“构建“主体间性”关系,“换位思考”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套到别人头上,而是去理解对方的立场与思路”。

“最令我印象深的是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引导及再社会化,这也是让我明白社会工作价值是融入社会与生活在此的人的理论”

“更加愿意接纳弱势群体”

“还有就是意识到社会原有价值观和伦理要求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因地制宜,而非统一标准,中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要体现本土工作的特殊性”。

“从宏观而言,有了更深层次的对于社会力量的理解,社会工作者起到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从微观层面,社会工作的伦理道德对我们面对生活中那些冲突、矛盾和主流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带来的纠结和痛苦,也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度的同理心,不能过于自我,以自己的判断标准评价别人的判断标准。同时要有对他人生命体验的想象力,尊重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并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到很多实用或值得反思的原则、信息:在社工服务中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尤其尊重其自我决定权;尝试理解包容服务对象行动逻辑而不做价值评判,接纳包容服务对象。社工课程学习价值不仅在于专业训练,具备社工思维的人能成为更好的沟通者与服务者”。

“让我更加了解了社会工作。因为我是爱心社社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的学习能让我在接下来的志愿服务中有更多的理论指导”。

“1.个人价值观的改变:助人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而不是“我”想怎么帮助他人。2.对社工的认识:社会工作不是居委会似的管管闲事,发放物资,而是要去调研,去沟通,去评估,既从微观上保持与被服务对象的联系,又从宏观上理解服务需求和资源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合理的政策甚至制度,从根源上减少被服务对象。3.永怀一颗积极的心:社会工作不是易事,失败更是经常。但是最重要的是反思并从中积累经验,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帮助中”。

“有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比如之前就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俗语,但是可能没有很深刻的了解,学了社工工作的价值伦理之后,就知道它对应的就是优势视角和赋权增能,以后在看待一些问题或者遇到一些困难时,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为我自身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人学习了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后,了解了一些当前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当社会实践时怎样才能有效的帮助服务对象,而且更改我以前的错误的实践想法”

“正如我上文所说,学习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让我对于这一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了它的价值所在,社会工作是真正触碰于人的灵魂并寻求救赎的事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向好有着重要的意义,身为有着记者和纪录片理想的我,能够深刻体会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利他精神,也未来希望有机会能够与社会工作者合作,共同谋求社会议题的解决,展现人性的美好”。

“首先,对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和社工这一职业有更多了解,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福利事业运转的认知;其次,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与为人处世的行为守则中有许多共通之处,能够帮助我反思日常行为;最后更值得反思的是,这样的价值观和伦理所针对的服务对象在社会中可能缺乏关注、处于弱势地位,我也应该思考作为社工之外的个体,应该如何对待和帮助他们,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好”。

“让我了解到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和工作原则,也让我接触到许多具体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现实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困境,尤其是在观看电影和老师上课列举的案例中,更加能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在实际视域中的运用以及其中会出现的伦理问题,引发思考,颇具趣味。此外,让我对社会整体的政策落实、福利保障、群体关怀等具体的落实环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社会工作和社会运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收获了社会工作的视角”。

“1. 在日常交往之中更加懂得体谅他人的情感,摒除“为你好所以要听我的”的心态,懂得尊重他人的独立性。2. 之后参与志愿活动,尤其是支教、养老等附带情感输送的志愿中,会更加注意与志愿对象的情感连接,走入其内心又保持让对方舒适的距离3.学习李坤之后,感觉还是要更多参与社会工作和志愿活动,把抽象的概念投入面对“人”的实践之中,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之后的研究中有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如何做到倾听与询问的比重分配?在具体研究中如何处理自身预设和成见,以及访谈对象的地方性知识”。

“目前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源是鲍曼、吉登斯所说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负面产物,我们不仅享受着现代性带来的文明进步福利,而且无时无刻不再受到其潜在的负面异化,而我们未曾发觉并认为这很合理,这正是鲍曼等社会学家所担心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不仅仅是对于传统助人、尊重、博爱的价值观的捍卫,对于负面逐利、利己价值观的反抗,更是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中帮助现代性下流亡、“失位”而难以生存的社会成员,这既是对道德漠视的挽救,更是对社会成员的真正帮助,是我们应对现代性负面产物的最优方式。学习了这门课的之后,我觉得要身体力行,通过自身观念改变,积极参与助人实践的方式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从个人做起,应对后现代性潜在的、继续产生的负功能产物”。

“第一,对社会和他人永远保持乐观和善意。第二,当遇到伦理冲突困境时,尊重当事人生命健康权是最优先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与自己和解”。

“感受到了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潜在风险,需要提高对他们的社会关怀。譬如那些针对底层社会的调解员,甚至是村支书、村干部等等,他们帮助他人,与人打交道,其中的人性光芒与为人处事的智慧,或许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地方。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保有同理心、共情能力,消除自己的偏见与傲慢,客观对待社会工作者及其工作对象,并且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对这方面有所关怀与研究、观察、思考”。

“1)学到了帮助朋友的原则和方法:比如不伤害对方,为对方保密,必要时利用一些专业知识,比如叙事治疗和空椅子疗法;2)增进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在看到相关社会工作案例和报道的时候,可以利用价值观和伦理来评价其做法;3)培养了一种反思的精神:当我遇到一些事情,感到自己的某些做法是“为对方好”的时候,会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是否违背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

“懂得了个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重新估定理想主义的价值;相信社会的力量”。

“面对一些有关社工的社会新闻不再仅仅感到愤怒或困惑,比如被害者的不配合,被害者的谎言等,能够从各方的角度理解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准则,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受到本国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各国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解社会工作价值伦理需要在其文化语境中进行,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学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理论,既如第五题所述让我有了一些观念态度上的转变,比如有了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尊重理解他人,又对人的潜能有了更多希望;又让我对助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助人不仅仅需要发自善心,更加需要一整套的科学方法与道德价值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助人不是父爱主义,要充分尊重与发挥受助者的能动性,授人以渔。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在认知与实践上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与启发”。

“首先,是学会直面,并分析、尝试处置可能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困境;既是针对社会工作专业语境来说,也是针对日常生活的语境来说的;第二,社会工作的职业价值和伦理与其他职业是相通的,对可能从事的其他职业也是有帮助的;第三,强化我们对生活世界的价值伦理情景的敏感性,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第四,体会到伦理价值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活的灵魂,同时也在伦理冲突情境的探讨中锻炼思辨能力,开拓思维”。

“1. 更清晰地认识了社会工作的意义,树立了对社会工作者的尊重与信任;2. 将社会工作的许多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助人实践中,不再容易“好心办坏事”,而能真正传递尊重、赠能赋权。3. 在面对伦理困境时不再慌乱,而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