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思政探索的相关研究:
《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医学部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分享。课程建设突出了“立德树人”总目标、“强化整体医学观”和“促进自主学习”,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也有赖于强大的教师团队,以及教师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1.主持课程思政相关课题(近三年):
(1)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药理学混合教学体系构建,2021年北京大学“教学新思路 2.0”立项项目,主持人:李慧
(2)基础医学院教师课程思政素质及提升措施的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会理论调研课题,主持人:崔翔宇
(3)基于自主学习的混合对分课堂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项目,主持人:李慧
(4)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在线课程建设专项--药理学,主持人:谭焕然
(5)临床医生和基础教师联合指导带教对提升PBL 学习效果的研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项目,主持人:潘燕
2.发表课程思政相关论文(近三年):
(1)李慧。论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在药理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届创新教与学”论文比赛一等奖。
(2)李慧(#),毛一卿,周虹,谭焕然。新医科背景下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药理学教学设计理念和实施路径。“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年会暨北大医学·教育论坛(2021)”会议论文优秀奖。
(3)李慧(#),周虹,谭焕然(*)。基于自主学习的“混合式对分课堂”应用研究—以药理学教学为例.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06):22-27.
(4)李慧(#),王翕,王昕,毛一卿,谭焕然(*)。药理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与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1):836-839.
(二)、课程育人效果
课后利用教学评价系统、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课程的育人效果进行评价。
一、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共回收问卷139份。其中97.84%的同学认为教师能够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规律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并有94.25%的学生对涉及到的思政话题感兴趣,94.24%的学生认为在家国意识、职业认同、社会责任等思政修养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见表1)。在教学形式方面,学生认为在融入思政内容时案例分析、融入课堂讲授的形式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入(见图1)。
表1 学生对药理学课程课程思政的评价[n(%)]
调查内容 |
非常符合 |
较符合 |
一般 |
较不符合 |
非常不符合 |
教师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规律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 |
89(64.03) |
47(33.81) |
3(2.16) |
0(0) |
0(0) |
我对课堂学习中涉及到的思政话题感兴趣 |
91(65.47) |
40(28.78) |
8(5.76) |
0(0) |
0(0) |
课程学习激发我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等方面的家国意识 |
83(59.71) |
48(34.53) |
8(5.76) |
0(0) |
0(0) |
课程学习培养我尊重患者、善于沟通等职业素养 |
98(70.5) |
38(27.34) |
3(2.16) |
0(0) |
0(0) |
课程学习有助于提升我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
92(66.19) |
44(31.65) |
3(2.16) |
0(0) |
0(0) |
药理学课程对我的家国意识、职业认同、社会责任等思政修养有提升作用 |
84(64.03) |
47(33.81) |
7(5.04) |
1(0.72) |
0(0) |
图1. 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形式的偏好
二、学生访谈及反馈
课后按照方便抽样原则,对学生进行访谈,采用线上问答形式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从国家、职业和个人三个维度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在药理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前辈的故事,让我明白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或许需要一些运气,但也得有把握好运的知识基础。只有夯实基础,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提供的资料很全,通过混合教学的形式,让我们在课后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和动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够更加牢固,对思政问题的考虑更加深入”。
(2)促进了学生医学人文和药理知识的有机融合。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引入,注重引导学生基于临床场景讨论,促进了医学人文相关讨论的深入,加深了药理知识的学习。如“地塞米松”的使用中,引入医院医患沟通场景,引发同学沉浸式讨论,效果较好,学生访谈中表示“老师不是单纯地要求我们写下如何用药,而是要求我们写出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如何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护人员的目的,这无疑是在培养我们的专业素养、职业认同与仁爱之心。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可以造福广大患者”。
(3)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意识,学生认为:“东京地铁有机磷恐怖主义事件”“药物发展历史的相关内容”,“科学前辈的精神”等案例,对于“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影响较大,一位同学写道:“我深刻感受到了药理学发展的艰辛不易,药理学前辈工作的筚路蓝缕,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在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道路上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药物发展历史的相关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发展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民生改善所带来的益处”、“许多优秀前辈在药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尤其是我国前辈在药理学上的贡献激发我向他们靠近,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4)增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学生反馈,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很好的结合了当前日常生活提高了我对生活中用药以及医院用药的认识,在平常对知识的理解上,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认识。”、 “实际情景案例问答(譬如给患者科普给药顺序)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作为医学生的责任心与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而用药失误的案例也十分发人深省,让我们更加明白职业的重要性,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感受到了医学界前辈学习与开拓过程的辛苦,更加坚定了我为他人的生命健康工作的信念。”。
(5)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反馈:“药理学中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深切为患者考虑,高度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人格尊严,对我个人在日后的医学道路以极大的启示”,“以更加人文的角度看待问题”,“将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有代入感与参与感”。学生表示:“认识到了药物的发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