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战略的实践与理论

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国际战略的实践与理论》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国际战略,从哲学、历史学和战略学角度让学生们系统了解当前世情和国情。一是让学生系统理解中国战略文化,并从当代青年学生角度对中国战略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课程帮助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1991年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的实践与理论,进而研究和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发展和弘扬中国战略文化。二是培养学生战略思维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中国某一类国际战略进行独立、专业、系统的研判评估,并提出优化建议。三是结合世情国情教育,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青年担当精神。课程将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主线,帮助学生掌握当前世情国情,深入理解我国国际战略的发展脉络,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为培养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人才,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这需要在大学课程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此,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在研究生课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引导研究生增强四个自信不仅仅要通过思政课,还更应加强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爱国·关天下”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们追求的情怀,“传授知识、陶冶精神,创造价值,融知识与实践为一体”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而进一步强化博士生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同时也将进一步培养其“家国情怀”。根据国际政治专业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将习近平外交思想融入专业课,有必要建设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核心的国际政治专业课程,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