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院《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进展》是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是面向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一门进展课,也是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不仅对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控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虽然人类在控制传染病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仍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适应新形式下的微生物学教学,《重要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坚持以“新老”传染病并重、基础与防控并进为原则,既包括结核、霍乱、鼠疫、病毒性肝炎等“老”传染病,也涵盖了新冠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等近30年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 从2012年开设至今,已有300余名学生选修了本课程,授课效果受到广大选课学生及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课程负责人两次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
(1)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教学内容: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如新冠肺炎、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埃博拉出血热等,使得传染病防控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病原学专业复杂性高,教学案例多,且蕴含的使命与责任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可挖掘的课程思政资源丰富,包括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专业价值、人文关怀、协作精神、责任担当、集体主义等。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从传染病的沿革、现状与前沿的讲解中,大力挖掘科学大师不懈奋斗的成长故事,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等,用榜样人物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成长,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2)建立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新模式: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包括课程简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首先,完善现有教学大纲,突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教学大纲,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以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教学设计。思政元素的筛选在集体备课中进行,并通过邀请专家指导以及组织教师开展集中研讨,围绕某个或某些专业知识点,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筛选出2-3个经典的、与专业知识内容联系紧密的思政元素,运用到教学单元中。通过精心设计典型案例,使之有机融入教学,提升专业育人价值。
(3)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专家进课堂、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特别是与专家的面对面讨论、小组辩论等教学形式更易于让学生形成追求真知的良好道德品质。
(4)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本课程建立注重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相互整合的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考试题中融入与思政元素相关的试题;要求学生在资料综述、读书心得、辩论演讲等展示课程中体现课程思政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