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团队

昌增益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之后通过教育部CUSBEA(中美联合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项目遴选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于199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副教授,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破格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于2003年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曾任副院长一职(2007-2013)。曾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十二五项目,回国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涉及蛋白质的功能、活性调控机制、质量控制、膜蛋白生成的分子机制和生物休眠的分子机制等多方面,特别侧重于对活细胞中蛋白质的研究;我们对于在目标蛋白质中通过遗传手段引入可以诱发光交联的非天然氨基酸技术体系进行了诸多改进:如建立了随机引入方法体系,也构建出了特定用于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的细菌细胞体系,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交联结果的高通量SDS-PAGE电泳体系(一块胶可同时分析384种蛋白质样品)等。代表性的发现包括:揭示了一种参与细菌外膜蛋白生成的超分子复合体;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细菌亚细胞结构-复苏延迟体(只在停止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形成,在细胞复苏时发生解聚,其中的蛋白质被重新利用);揭示了ATP合酶的两种功能状态并提出了该酶活性的换挡调控机制。这些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自2003年调入北京大学开始《生物化学》英文授课至今,作为课程主持人和主讲人,2005年全英文讲授《生物化学》获国家精品课,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昌增益教授于2009年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参与编写的(主编:北京大学朱圣庚教授和徐长法教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4版上册、下册)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之后通过教育部CUSBEA(中美联合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项目遴选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于199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副教授,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破格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于2003年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曾任副院长一职(2007-2013)。曾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十二五项目,回国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研究成果涉及蛋白质的功能、活性调控机制、质量控制、膜蛋白生成的分子机制和生物休眠的分子机制等多方面,特别侧重于对活细胞中蛋白质的研究;我们对于在目标蛋白质中通过遗传手段引入可以诱发光交联的非天然氨基酸技术体系进行了诸多改进:如建立了随机引入方法体系,也构建出了特定用于引入非天然氨基酸的细菌细胞体系,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还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交联结果的高通量SDS-PAGE电泳体系(一块胶可同时分析384种蛋白质样品)等。代表性的发现包括:揭示了一种参与细菌外膜蛋白生成的超分子复合体;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细菌亚细胞结构-复苏延迟体(只在停止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形成,在细胞复苏时发生解聚,其中的蛋白质被重新利用);揭示了ATP合酶的两种功能状态并提出了该酶活性的换挡调控机制。这些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自2003年调入北京大学开始《生物化学》英文授课至今,作为课程主持人和主讲人,2005年全英文讲授《生物化学》获国家精品课,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昌增益教授于2009年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参与编写的(主编:北京大学朱圣庚教授和徐长法教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4版上册、下册)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展开

秦咏梅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获理学学士,于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于1993年8月至1999年9月就读于芬兰奥鲁大学 (University of Oulu, Finland)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1年9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任职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在德国Ruhr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德国洪堡基金资助)。2007年至今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脂质代谢途径调控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荣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自2003年开始主讲《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中,她将教学内容与生物化学发展历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重要生化代谢途径背后的实验证据。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她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她现担任IUBMB刊物“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专业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获理学学士,于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于1993年8月至1999年9月就读于芬兰奥鲁大学 (University of Oulu, Finland)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1年9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任职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在德国Ruhr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德国洪堡基金资助)。2007年至今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脂质代谢途径调控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荣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自2003年开始主讲《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中,她将教学内容与生物化学发展历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重要生化代谢途径背后的实验证据。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她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荣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她现担任IUBMB刊物“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专业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展开

肖俊宇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8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到 2011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博士后;2011 年2013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项目科学家;2014回到北京大学建立独立实验室。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结构免疫学相关研究,包括免疫球蛋白IgM和IgA组装和转运的机制、以及中和抗体靶向病毒蛋白的分子基础。在 Science、Cell 、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顾孝诚讲座奖等奖励。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8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到 2011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博士后;2011 年2013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项目科学家;2014回到北京大学建立独立实验室。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结构免疫学相关研究,包括免疫球蛋白IgM和IgA组装和转运的机制、以及中和抗体靶向病毒蛋白的分子基础。在 Science、Cell 、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顾孝诚讲座奖等奖励。

展开

张哲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员

2008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基地)专业。2008年9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利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与内吞过程相关的小G蛋白Rab GTPases在膜泡运输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single-particle Cryo-EM)技术对CFTR蛋白发挥阴离子通道功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首次揭示了两种治疗囊性纤维化疾病的药物在该蛋白上的结合位点。2019年7月至今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开始组建膜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实验室。课题组以结构生物学为主要手段,结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以及电生理学等多种手段,对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膜蛋白—尤其是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2019-2021年先后获得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并被授予亿方学者、拜尔学者和博雅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

2008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基地)专业。2008年9月至2015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利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与内吞过程相关的小G蛋白Rab GTPases在膜泡运输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single-particle Cryo-EM)技术对CFTR蛋白发挥阴离子通道功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并首次揭示了两种治疗囊性纤维化疾病的药物在该蛋白上的结合位点。2019年7月至今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开始组建膜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实验室。课题组以结构生物学为主要手段,结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以及电生理学等多种手段,对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膜蛋白—尤其是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2019-2021年先后获得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并被授予亿方学者、拜尔学者和博雅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

展开

陈晓伟 分子医学研究所 教授

1998-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经济学 双学士,2002-2008年留学密西根大学,获生理学博士,2008-2013年就职于休斯研究所 (HHMI) 及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就职于密西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为研究员。于2014年9月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分子代谢调控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5年获得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8-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经济学 双学士,2002-2008年留学密西根大学,获生理学博士,2008-2013年就职于休斯研究所 (HHMI) 及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就职于密西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为研究员。于2014年9月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分子代谢调控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5年获得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202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