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霞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副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荷兰Groningen University细胞生物学双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教授,《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定制课程》和《生物化学综合实验》负责人;基础医学院PBL中心骨干、教学基本功竞赛辅导专家组成员;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研修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审稿人。 主持多项中华医学会、北京大学和医学部教学研究课题。讲授的《生物化学》课程多次被推荐为医学部示范课。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第一名、北京高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最受学生喜爱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改优秀奖和竞赛辅导优秀教师奖、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奖励。主持的《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定制课程》先后获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案例、第十届创新教学应用大赛一等奖;相关教学文章获北京大学第三和第四届创新教与学论文比赛一等奖。 科研方面目前从事RNA结合蛋白质在代谢和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文章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 ,Genes & Development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作为骨干在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等多项资助。作为第五完成人其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荷兰Groningen University细胞生物学双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教授,《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定制课程》和《生物化学综合实验》负责人;基础医学院PBL中心骨干、教学基本功竞赛辅导专家组成员;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研修导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审稿人。 主持多项中华医学会、北京大学和医学部教学研究课题。讲授的《生物化学》课程多次被推荐为医学部示范课。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第一名、北京高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最受学生喜爱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改优秀奖和竞赛辅导优秀教师奖、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奖励。主持的《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定制课程》先后获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案例、第十届创新教学应用大赛一等奖;相关教学文章获北京大学第三和第四届创新教与学论文比赛一等奖。 科研方面目前从事RNA结合蛋白质在代谢和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文章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 ,Genes & Development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作为骨干在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等多项资助。作为第五完成人其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马利伟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讲师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讲师。《生物化学》课程主讲教师,讲授课程被推荐为医学部示范课。担任选修课《我来说说身边的生物化学》负责人、整合课程《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助理和PBL案例助理,曾担任综合实验教学组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审稿人。 积极进行生物化学混合课程改革,主持中华医学会、北京大学和医学部多项教改项目,主要推行基于主题报告的生物化学“双声道”学与习模式和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品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质量教学论文,曾获中华医学会2019年度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三届创新教与学论文一等奖和2021年北大医学教育论坛会议论文一等奖。曾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三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先后获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案例、北京大学第九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二等奖和第十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一等奖。 在细胞衰老分子机理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研究衰老相关新基因CSIG在细胞衰老中的功能及其机制,部分工作发表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等知名期刊。曾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科研项目和北京大学医—X交叉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加“973”项目子课题两项。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讲师。《生物化学》课程主讲教师,讲授课程被推荐为医学部示范课。担任选修课《我来说说身边的生物化学》负责人、整合课程《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助理和PBL案例助理,曾担任综合实验教学组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审稿人。 积极进行生物化学混合课程改革,主持中华医学会、北京大学和医学部多项教改项目,主要推行基于主题报告的生物化学“双声道”学与习模式和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品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质量教学论文,曾获中华医学会2019年度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三届创新教与学论文一等奖和2021年北大医学教育论坛会议论文一等奖。曾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医科类)三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先后获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案例、北京大学第九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二等奖和第十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一等奖。 在细胞衰老分子机理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研究衰老相关新基因CSIG在细胞衰老中的功能及其机制,部分工作发表在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等知名期刊。曾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科研项目和北京大学医—X交叉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加“973”项目子课题两项。
倪菊华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医学部教学名师,医学部教发中心教学专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RNA表观遗传、课程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在Cell Mol Life Sci、Cell Death Dis、Biochem Mol Biol Educ、BMC Med Educ等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余篇。 主讲《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医学概论》、《PBL》、《科研文献学习与交流》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课堂生动、课件精致、为人亲和、关爱学生”的独特教学风格。主讲课程被多次推荐为医学部示范课程。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负责基础医学院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PBL师资培训、《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医学部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荣获基础医学院教改优秀教师特等奖(2016)。 潜心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主持多项中华医学会和医学部教学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荣获中华医学会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三等奖2篇,北大医学教育论坛最佳实践一等奖1次(2021年)。教学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会议做特邀报告或院校交流。 坚持教学和育人相统一,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设立Office Hour,每周固定时间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业或生活方面的指导。近两年已受全国会议或院校邀请做题为《讲台内外,教育教学》的课程思政报告10余次,对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微信朋友圈分享业余阅读、健身和摄影,倡导健康生活,传播生活美学,深受学生欢迎。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医学部教学名师,医学部教发中心教学专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化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RNA表观遗传、课程与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在Cell Mol Life Sci、Cell Death Dis、Biochem Mol Biol Educ、BMC Med Educ等国内外刊物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余篇。 主讲《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医学概论》、《PBL》、《科研文献学习与交流》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课堂生动、课件精致、为人亲和、关爱学生”的独特教学风格。主讲课程被多次推荐为医学部示范课程。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负责基础医学院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PBL师资培训、《医学分子细胞遗传基础》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医学部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荣获基础医学院教改优秀教师特等奖(2016)。 潜心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主持多项中华医学会和医学部教学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荣获中华医学会百篇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三等奖2篇,北大医学教育论坛最佳实践一等奖1次(2021年)。教学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会议做特邀报告或院校交流。 坚持教学和育人相统一,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设立Office Hour,每周固定时间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业或生活方面的指导。近两年已受全国会议或院校邀请做题为《讲台内外,教育教学》的课程思政报告10余次,对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微信朋友圈分享业余阅读、健身和摄影,倡导健康生活,传播生活美学,深受学生欢迎。
云彩红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教授
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10-2011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正式教职(研究科学家)。2011年10月回国迄今,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主任、生物物理学科负责人、基础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 教学方面,担任本科课程《生物物理学》和研究生课程《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负责人。在本科教学方面主持了生物物理实验课选修改革试点。作为共同主编完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医学生物物理学(第2版)》的编写,业已正式出版发行。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和新型抗癌药物的结构药理学与药物设计研究。主要成果:(1)阐明EGFR活性调控分子机理及其多种突变导致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或耐药的分子机理;(2)合作研发成功针对EGFR多种耐药性突变的以WZ4002和EAI045为代表的备选新药,参与针对MST1/2、ZAK等其他重要激酶的多个备选新药的研发;(3)阐明HPF1/PARP1、TcCTG1、NrdE2/Mtr4、RCC2、Naa60等蛋白质(以及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与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理。回国10年以来以责任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研究论文26篇,其中包括Cell 1篇、Sci Transl Med 2篇、Nat Commun 1篇、Angew Chem Int Ed Engl 1篇、Gene Dev 1篇、Oncogene 1篇和J Med Chem 7篇。与国内外众多药物化学专家有长期密切合作,参与完成备选新药研发十余项。
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10-2011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正式教职(研究科学家)。2011年10月回国迄今,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主任、生物物理学科负责人、基础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 教学方面,担任本科课程《生物物理学》和研究生课程《结构生物学研究技术》负责人。在本科教学方面主持了生物物理实验课选修改革试点。作为共同主编完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医学生物物理学(第2版)》的编写,业已正式出版发行。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和新型抗癌药物的结构药理学与药物设计研究。主要成果:(1)阐明EGFR活性调控分子机理及其多种突变导致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或耐药的分子机理;(2)合作研发成功针对EGFR多种耐药性突变的以WZ4002和EAI045为代表的备选新药,参与针对MST1/2、ZAK等其他重要激酶的多个备选新药的研发;(3)阐明HPF1/PARP1、TcCTG1、NrdE2/Mtr4、RCC2、Naa60等蛋白质(以及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与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理。回国10年以来以责任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研究论文26篇,其中包括Cell 1篇、Sci Transl Med 2篇、Nat Commun 1篇、Angew Chem Int Ed Engl 1篇、Gene Dev 1篇、Oncogene 1篇和J Med Chem 7篇。与国内外众多药物化学专家有长期密切合作,参与完成备选新药研发十余项。
俞文华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副教授
2001-2005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教授,作为评议人参与教育部论文盲审、为相关院校高级职称评定提供专家鉴定意见。受邀为Mol Cancer、Cell Cycle、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生化杂志等杂志审稿。 教学先后获得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优胜奖、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基础医学院教学优秀奖。参与的《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定制课程》先后获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案例、北京大学第十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一等奖等。 科研方面目前从事代谢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聚焦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催化的组蛋白修饰对下游代谢相关靶基因调控在胰腺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Oncogene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参编、翻译多本生化领域教材。获得2016年基础医学院优秀论文奖及2019年优秀论文引用奖,作为参与人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2007年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2001-2005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教授,作为评议人参与教育部论文盲审、为相关院校高级职称评定提供专家鉴定意见。受邀为Mol Cancer、Cell Cycle、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Scientific Report、生化杂志等杂志审稿。 教学先后获得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优胜奖、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基础医学院教学优秀奖。参与的《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定制课程》先后获2020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案例、北京大学第十届创新教与学应用大赛一等奖等。 科研方面目前从事代谢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聚焦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催化的组蛋白修饰对下游代谢相关靶基因调控在胰腺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Oncogene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参编、翻译多本生化领域教材。获得2016年基础医学院优秀论文奖及2019年优秀论文引用奖,作为参与人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2007年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贾竹青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副教授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编辑部主任。 主要从事心肌发育和心肌损伤的调控机制、自噬与肿瘤等研究。作为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章发表于Apoptosis、Cellular Signalling等期刊,教学方面获得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七届(医科类)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二等奖。
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编辑部主任。 主要从事心肌发育和心肌损伤的调控机制、自噬与肿瘤等研究。作为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章发表于Apoptosis、Cellular Signalling等期刊,教学方面获得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七届(医科类)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二等奖。